我自己就是属于偏湿热的体质,所以每周都会刮一次痧,选择那些“淤堵”得特别厉害的地方,比如说大腿、腰部。刮一会儿,直到把淤积在皮肤、肌肉下面的堵塞疏通开来,整个人的呼吸都会变得通畅,连情绪都能得到缓解。

从我的经验上来说,刮痧好的一点是,对于不同类型湿气的朋友来说,它有着双向调节的作用,既通又补,可以说是0门槛就能做的事情。

就像湿气重比较特殊的一种:寒热夹杂,单从饮食上做调整,其实很难有万全、可以一直坚持下去的方案。这时候选择刮痧就没问题了。因为不管是堆积在体内的寒气、热气、还是水湿,都是需要去排泄的。

所以这次,我特地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湿气朋友,准备了两套刮痧法~

你是什么类型的湿?

湿热的表现通常有:口臭、大便燥结或粘滞不爽,异味特别大,臭秽难闻;小便黄赤、颜色很深;尿道口红、肛门红;舌质红,舌苔黄厚或者黄厚腻;白带多,色黄,外阴经常瘙痒;皮肤易生痤疮,发红、脓疱;口干、口苦、汗味大、体味大。

寒湿的表现有:大便容易偏稀或者前干后稀,或者长期的便秘羊屎蛋;容易肚子胀、肚子痛,尤其受凉之后;不爱喝水,但嘴唇容易偏干;舌苔偏白偏腻,水滑、胖大有齿痕;容易感冒流鼻涕,或者流鼻涕长期不好;已经被诊断为鼻炎、过敏性咳嗽、哮喘或长期湿疹等。

如果湿热和寒湿的症状都有,那么就属于寒热夹杂的类型。

刮痧板:牛角或者砭石的都可以

想要祛湿,刮痧的部位都是身体大范围肌肤上。所以,我会比较建议大家选择方形的刮痧板。这种刮痧板,一个侧边厚,一个侧边薄,特点就是能够刮的面积比较大。

选择这种方形的刮痧板,最重要的就是材质上要趁手、细腻度高,这样接触肌肤的时候才能更加顺滑。

一般来说,牛角或者砭石这两种材质都是比较好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砭石属于石头,硬度比较高,如果你是新手,初次尝试刮痧,如果把握不好力道,用砭石就很容易刮伤肌肤,所以它更适合有一些刮痧基础的朋友。

日常保健的话,我更建议大家选择牛角刮痧板,它相对来说比较软,对手法要求不高。

刮痧需要先涂精油

刮痧之前,一定要在肌肤上涂一些精油。除了可以滋润肌肤,避免我们在刮痧过程中,因为力道把握不好,伤到身体。还因为精油的渗透性、润滑度都比较好,能够缓和疼痛,让体内的浊气更好排除。

我自己会比较喜欢佛手精油这类,行气能力特别强的精油。用它按摩或者刮痧的时候,会有一股清冽的气息穿透肌肤,能明显感觉郁结的气在重新恢复流淌。

如果你没有精油,也可以选择面霜或者润肤乳,也有一定滋润肌肤的效果。

会用到的两种刮痧手法

刮痧的手法比较多,不同的手法,适用的肌肤位置是不同的。我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祛湿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到的两种手法。

①面刮法

面刮法比较平和,对身体伤害不会很大,而且它有一定刮拭长度,比较适用于我们身体平坦的部位。

只需要手持刮痧板,用1/3薄的一面接触肌肤,保持45°的倾斜,手腕用力,朝着一个方向刮,过程中不要逆向回刮,刮到尽头,再提起来,从开始的地方刮。

②角刮法

角刮法,分为单角刮法以及双角刮法。

单角刮痧一般用于穴位刮痧,主要是用刮痧板的一个角部,倾斜45°角在穴位上,从上往下刮。

双角刮痧主要用于脊椎,它是用刮痧板有双角的那一面,放到脊椎突出的地方,贴合肌肤,倾斜45°角在穴位上,从上往下刮。

湿热&寒热夹杂体质的刮痧

湿热、以及寒热夹杂体质(不管是偏湿热、还是偏寒湿)的朋友,我都会建议大家选择清热利湿的穴位,帮助身体更好排除水湿。因为只有把热气、湿气都排泄出去后,再给身体补阳,才不容易出现上火的情况。

①先刮曲池穴清热

平时因为湿热太重,容易拉肚子、小肚子胀气的朋友,一定要刮一下曲池穴。它是大肠经的合穴,“合治内腑”,有清利湿热的作用。

刮痧方法:

1.选择角刮法,刮15~30次,左右穴位都需要刮

2.刮这个穴位,手法不能太重,不强求出痧

②刮合谷穴,增强肠胃动力

合谷穴也就是“虎口”,是人体的“肠胃药”,特别擅长调理胃、肠道的不适。尤其是像很多朋友入夏后,经常没什么食欲,不能消化食物的情况,刮一下合谷穴,能很快恢复肠胃动力。

刮痧方法:

1.选择角刮法,刮30次,左右穴位都需要刮

2.力道保持适中,不用特别追求出痧

③刮箕门穴,利水湿

箕门穴有利水湿的作用, 很多朋友排尿不通畅,总觉得尿不干净,就需要去养护这个穴位了。它主要作用于下焦,能配合曲池穴,更好的排除水湿。

刮痧方法:

1.使用面刮法,刮30次,左右穴位都需要刮

2.力道稍微柔和一下

④刮足三里穴,补脾胃

湿热排除之后,还需要补脾胃,这个适合就可以刮足三里穴,它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说是脾胃的“天然营养品”。

刮痧方法:

1.使用面刮法,刮30次,左右穴位都需要刮

2.力道稍微柔和一些

寒湿体质的刮痧法

寒湿体质的朋友,如果不是特别的严重(比如说吃一点性凉的东西,比如薏米、绿茶等就容易拉肚子),我建议大家可以先使用湿热&寒热夹杂体质的刮痧法,之后再选择寒湿体质的刮痧。

①从太白穴,经过公孙穴一直刮到大钟穴,提升脾胃动力

寒湿体质的朋友,脾阳不足,没办法运化水湿,所以经常是吃一点东西,就感觉小肚子鼓鼓的,没办法消化。

太白穴是脾经原穴,公孙穴也属于脾经,再加上大钟穴有补肾的作用,寒湿的朋友刮一下这些穴位,能够帮助脾胃恢复动力。

刮痧方法:

1.用刮痧板薄的一面,轻轻刮痧穴位,刮1~3分钟,两侧穴位都需要刮

2.力道适中,以肌肤感觉微微发热,有一些发红为标准

②大椎到命门穴,提振阳气,排除寒湿

这条路线是由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组成。 对于寒湿的朋友来说,它既是总管一身阳气、能够疏通全身阳气的地方,还是寒气最容易入侵的位置,是一定要养护的经络。

刮痧方法:

1.用双角刮法,从大椎一直刮到命门,刮5~10次

2.力道不用太大,但频率可以快些

还有一些刮痧的提醒

▼刮痧时间

1. 初次刮痧,不建议时间太长,手法也不要太重,也不要过于追求出痧,尤其是室温比较低,比如说空调房的情况下。

2. 每次刮痧后,如果出现了痧,需要等到没有痧点之后再刮,期间可以换其他穴位刮痧。

3. 一般来说,刮痧3~5次为一个调理周期。

▼刮痧后的身体反应

1. 如果刮痧后没有出现明显的痧象,或者只有少量的红点,说明这个经络比较通畅。

2. 如果痧象偏鲜红色,说明体内郁结有热气。

3. 如果痧象颜色比较暗、偏紫,说明身体这块地方有淤血存在。

4. 如果痧象在身体停留没多久,会有少量的液体渗出来,说明体内湿气比较重。

5. 如果刮痧过程中, 痧象颜色从深变淡,从暗转红,都说明身体是在慢慢好转。

▼刮痧小贴士

1. 刮痧后,可以用纸巾或者毛巾把刮痧精油擦拭干净,也可以用手掌在刮痧的部位进行按摩,帮助精油更好吸收,让刮痧的效果更好。

2. 刮痧后,可以喝一杯温开水,帮助气血顺畅流通,再休息15~20分钟,不要做剧烈运动。

3. 刮痧后,一般建议3个小时后再洗澡,如果出痧了,建议当天不要洗澡。

▼哪些人不适合刮痧?

1. 刮痧有活血的作用,孕妇不建议刮痧。

2. 皮肤有外伤、溃烂的地方,不建议刮痧,因为刮痧主要接触的就是皮肤表层,容易感染。

3. 小孩子皮肤娇嫩,一般不建议刮痧。

4. 刚刚生产的哺乳期妈妈,气血比较虚,一般不建议刮痧。等身体恢复后,可以适当刮一下,用力要稍微轻一些。

作者简介:少点盐内容创作者,二十四节气生活倡导者,自学中医数年,细心钻研过《遵生八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医古文》等书籍,擅长结合古人的调理理念,解决现代人日常的身体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