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匹夫睚眦修七箸,恶声狺狺安可量。
匹夫 pǐ fū(1).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六年》:“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汉 班固 《白虎通·爵》:“庶人称匹夫者,匹,偶也,与其妻为偶,阴阳相成之义也。” 唐 刘德仁 《长门怨》诗:“早知雨露翻相误,只插荆釵嫁匹夫。”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若国朝之制, 满 汉 平等, 汉 人有才者,匹夫可以为宰相。”(2).独夫。多指有勇无谋的人,含轻蔑意味。《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宋 苏轼 《留侯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书光显寺战事》:“余素以豪杰待王,今乃知王直匹夫耳!”(3).指平常的人。《晋书·刘隗传》:“夫嫡妻长子皆杖居庐,故 周景王 有三年之丧,既除而宴,《春秋》犹讥,况 龕 匹夫,暮宴朝祥,慢服之愆,宜肃丧纪之礼。请免 龕 官,削侯爵。” 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叶君健 《自由》三:“这倒不是单纯为了友谊和对您的敬佩,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桑梓的利益,为了匹夫的责任。”(4).詈词。犹言家伙,东西。常用来指斥无知无识的人。多见于早期白话。 元 刘时中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堪笑这没见识街市匹夫,好打那好顽劣江湖伴侣。”《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匹夫,造言欺我,合当斩首!”《说唐》第十六回:“这老匹夫,合当要死,待我出去斩了他。” ——《漢語大詞典》睚眦(睚眥)yá zì亦作“ 睚眥 ”。 瞋目怒视;瞪眼看人。借指微小的怨恨。《战国策·韩策二》:“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 政 独安可嘿然而止乎?”《汉书·孙宝传》:“我与 穉季 幸同土壤,素无睚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毋挟枪矛,寻睚眦以酿衅。”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十:“他受不了百口嘲谤,也忍不下万目睚眦。” ——《漢語大詞典》修 xiū《國語辭典》修 [ xiū ]动装扮、装饰。如:「修饰」。《楚辞·屈原·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唐·李中〈春闺辞〉二首之一:「尘昏菱鉴懒修容,双脸桃花落尽红。」整治、修理,使恢复、合用。如:「整修」、「维修」。《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因家里有几件乐器坏了,要借重老爹修一修。」建造、兴建。如:「修水库」、「修筑道路」。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涵养、锻炼。如:「修身养性」、「修心」。《文选·陆机·五等论》:「修己安民,良士之所希及。」学习、研究。如:「自修」、「进修」。《韩非子·五蠹》:「今修文学,习言谈。」著述、撰写。如:「修史」。《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修易序书,制作春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修书累纸,意寄殷勤。」削、剪。如:「修指甲」、「修铅笔」。形长、高、远。如:「修长」。宋·苏轼〈满江红·东武南城〉词:「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善、美好。唐·韩愈〈进学解〉:「行虽修而不显于众。」名有贤德的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姓。如晋代有修肃。七 qī《國語辭典》七 [ qī ]名介于六与八之间的自然数。大写作「柒」,阿拉伯数字作「7」。文体名。参见「七体 」条。民俗称丧事每七日设奠一次为「作七」,由头七到尾七共需进行七次,称为「七七」。《北史·卷八一·儒林传上·孙惠蔚传》:「从绰死后,每至七日至百日,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行道。」《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断家私》:「善继只是点名应客,全无哀痛之意,七中便择日安葬。」(「七」字通常读为阴平,惟口语中连用在去声字及轻声字之前时读为阳平,如:「七月」、「七个」。)箸 zhù《國語辭典》箸 [ zhù ]名筷子。《史记·卷一四·十二诸侯年表》:「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红楼梦·第七六回》:「众媳妇另行擦桌整果,更杯洗箸,陈设一番。」动标举。《荀子·王霸》:「致忠信,箸仁义,足以竭人矣。」通「著」。撰述、写作。《后汉书·卷四九·王充传》:「箸《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通「著」。恶声(惡聲)è shēng(1).邪恶的声音。《孟子·万章下》:“ 伯夷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 琨 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2).粗鲁的声气;怨恨之声。《庄子·山木》:“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於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史记·乐毅列传》:“臣闻古之君子,交絶不出恶声。”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条鞭法,名为永不加赋,而耗羡平餘犹在正供之外,徭役既免,民无恶声,而舟车工匠遇事未尝获免。”(3).坏名声。《韩非子·说林上》:“ 汤 杀君而欲传恶声於子,故让天下於子。”《史记·苏秦列传论》:“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4).噪音。《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其路亦土多石少,车辙遂无恶声矣。” ——《漢語大詞典》狺狺 yín yín(1).犬吠声。《楚辞·九辩》:“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 朱熹 集注:“狺,犬争吠声。” 宋 陆游 《旅舍》诗:“勿为无年忧寇窃,狺狺小犬护篱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义犬》:“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吠。” 王蒙 《浮光掠影记西德》二:“嘲笑 柯岩 的话音未落,传来了狺狺的狗叫声。”(2).比喻议论中伤之声喧嚷。《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絶嶮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羣吠之狺狺。” 唐 白居易 《与杨虞卿书》:“其餘附离之者,恶僕独异,又信狺狺吠声,唯恐中伤之不获。” 王闿运 《严伯受甫哀词》:“聊避俗之狺狺兮,就玄壙以塞吾听。”(3).比喻争辩不休。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卿周公神道碑铭》:“迨癸亥内计,极论阉与其私人 郭巩 交关乱政状…… 巩 被弹,犹狺狺不相下。” 清 刘鹗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自序》:“呜呼!以此更虚於梦之百年,而必孜孜然,斤斤然,駸駸然,狺狺然,何为也哉?” ——《漢語大詞典》安 ān《國語辭典》安 [ ān ]名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姓。如汉代有安成。形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动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加上。如:「安罪名」。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副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代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连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可 kě/kè《國語辭典》可 [ kě ]动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副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连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助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形美好的。如:「可人儿」。名姓。如唐代有可中正。可 [ kè ]参见「可汗 」条。量 liáng/liàng《國語辭典》量 [ liáng ]动以工具来计算物体的长短、大小或其他性质。如:「量身高」、「量温度」、「量体重」。《庄子·胠箧》:「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商酌、考虑。如:「考量」。《后汉书·卷六八·许劭传》:「其多所裁量若此。」宋·朱熹〈有怀南轩老兄呈伯崇择之二友〉诗二首之一:「惟应微密处,犹欲细商量。」量 [ liàng ]名计算物体数量的器具。如斗、斛等。《广韵·去声·漾韵》:「量,合、斗、斛。」《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能容纳事物的限度。如:「容量」、「器量」。《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宋·刘子翚〈夜饮〉诗:「沉沉玉巵酒,量浅难负荷。」数量、数目。如:「含量」、「流量」、「重量」、「降雨量」。动估计、审度。如:「不自量力」、「量入为出」。《孟子·公孙丑上》:「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