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这一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非常早的历史时期。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采取“胡服骑射”的政策,旨在教导百姓适应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见《战国策》),既然有了胡服,那么穿上这种服装的人自然应被视为胡人。西汉时期的政治家贾谊在他的文章《过秦论》中提到“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里所指的胡人主要是匈奴人,然而,实际上这也包含了其他一些游牧民族,像是东胡。东胡因其位于匈奴的东部而得名,部分专家还认为这个名称源于“通古斯”的发音。东胡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鲜卑、契丹、蒙古等多个民族。

提到胡人,很多人会将其视为对少数民族的鄙视称谓。胡人相较于汉人被认为文明程度较低,生活习俗也与之大相径庭。因而,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对这些游牧民族都难以产生好感。江统在《徙戎论》中提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见《晋书》),这样的表述显示了他们已经将胡人视作敌人,与中原的汉族形成鲜明对立。因此,后世在提及胡人时,使用的语气与情感往往透着一丝轻视和不屑的意味。

然而,胡并不是对游牧民族的贬义称呼,它最初只是一种对游牧民族的标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语演变为泛指居住在中国北方及西方的外族或外国人的一种称谓。正如《春秋》中所言,“内诸夏而外夷狄”(引自江统的《徙戎论》),其中的“诸夏”指的是中原地区,而胡人这一概念正是基于中原的地理视角所提出的,实际上并无明显的情感色彩。

在十六国时期,前秦的苻坚在淝水之战失利后,各个民族纷纷举事,曾受到苻坚宠信的羌人首领姚苌也开始反秦,最终俘获了苻坚。姚苌向苻坚索要传国的玉玺,苻坚却毫不在意,傲慢地批评姚苌,称“小羌敢逼天子,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资治通鉴》)。这一记载是关于“五胡”这一说法最早的历史证据。苻坚本人是氐人,他自认为是“胡”,因此对于这一称谓并未感到贬低。(文/路卫兵)显而易见,氐人和羌人都处于半游牧转向定居农业文明的过渡阶段,这也反映了胡人一词从最初专指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扩展为对一般外族人的广泛称谓的具体进程。

参考文献:《中国历史集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