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见字如晤!又如约来跟你分享我今天的汉字学习笔记了。本篇笔记写的是“鸮”字,比较生僻的一个字,一起来学它!
读音“鸮”字的读音为xiāo,与常见字“枭”字同音,《正韵》里对鸮字的注音为“于嬌切,音猇”。
造字本义“鸮”字篆文字形由号、鸟构成。左侧的“号”,是“號”的省略,甲骨文字形,表示动物啼叫,本义为动物发出的叫声。右侧的“鸟”,甲骨文字形,表示鸟类动物,本义为鸟类。
由号、鸟构成的“鸮”字,造字本义是指一种头部似猫、眼大面圆的鸟类,头上大多生有像耳的毛角,喙短弯曲而呈钩状,习惯于啼叫,昼伏夜出,捕食鼠、小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为农林业益鸟。
篆文中的“号”和“鸟”比较接近原始形态,而隶书和楷书则更加规范和简化。特别是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鸟”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鸟”。
后来,这个本义逐渐扩展,用来泛指这一类的鸟类。如今“鸮”字仍然用来指代这一类的鸟类,比如“猫头鹰”就是鸮的一种常见称呼。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对“鸮”字的解释为:
“鴞,寕鴂也。从鳥号聲。于嬌切。”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当中对“鸮”字做了进一步解释。
他指出“鸮”字在古代指的是一种鸟,具体来说,是一种类似猫头鹰的鸟类。在古代文献中,“鸮”字常常与“鴞”字通用,而“鴞”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寕鴂”,意味着它是一种发出嬌声的鸟类。段玉裁进一步阐释,这种鸟在古代被认为声音刺耳,常在夜间活动,因此与一些负面的意象联系在一起。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里提到就是咱们常说的猫头鹰。这鸟,在古时候可有不少别名,比如鸋鴂、鵩,还有训狐、梟,都是指它。
《康熙字典》还引用了《尔雅》和《诗经》里的说法,说鴞这种鸟声音不好听,是恶声鸟,也就是叫声听起来有点凶恶或者不悦耳。
不过,古人认为虽然它叫声不咋样,但肉可是美味得很,古人还拿它来做羹臛、炙肉呢,想想都流口水。
有趣的是,《康熙字典》还提到了鴞在《山海经》里的一种兽类形态,那形象可就奇特了,羊身人面,目在腋下,还有虎齿人爪,听起来跟咱们熟悉的猫头鹰完全是两码事,但这可能是古人对异兽的一种想象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