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的第一次西征,亦即“征服中亚花剌子模帝国之战”,是蒙古帝国三次大规模西征的起点。这场战役标志着蒙古帝国扩张的一个重要篇章。公元1220年,蒙古帝国的创始人成吉思汗率领约10万大军深入中亚,成功攻占了花剌子模帝国的首都撒马尔干。面对蒙古的猛烈进攻,花剌子模的国王率残余势力逃往西方。成吉思汗命令哲别、速不台等将领继续追击,蒙古军队一路深入高加索地区及俄罗斯公国,并在公元1223年击败了由俄罗斯各公国组成的联军。与此同时,花剌子模的太子札兰丁选择逃向南亚的印度,成吉思汗亲自率兵追击,甚至深入今天巴基斯坦的境内,并最终大获全胜。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完成西征任务后,返回蒙古高原,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了四个儿子。

这场第一次西征不仅将蒙古的势力扩展到中亚、东欧、以及高加索地区,还为后来的钦察汗国与伊利汗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蒙古帝国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屠城和大规模杀戮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这也展现了草原游牧民族在扩张过程中的典型特征。那么,成吉思汗所率领的蒙古大军在第一次西征期间,究竟造成了多大的伤亡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令人震惊的问题。

有两场关键战役不可忽视。《波斯编年史》记载,在尼沙不尔之战中,蒙古骑兵屠杀了约174万人,而在也里城之战中,蒙古军队又残忍杀戮了约160万人。仅仅这两场战役,就有超过300万人丧命,蒙古骑兵的破坏力可见一斑。

公元1220年,在布花刺城的战斗中,虽然外城的民众选择投降并打开城门,但内城的守军顽强抵抗。布花刺城完全陷落后,内城的康里族被全族灭绝,其子女被俘为蒙古骑兵的奴隶。外城的青壮年则被征召加入蒙古军队,继续支援撒马尔干的进攻。仅在三天之内,约3万名康里人死于蒙古军队的屠刀。

同年,玉龙赤杰城的战斗也极为惨烈。由于守城民众拒绝投降,成吉思汗指挥的蒙古军队攻下城池后展开屠城。所有市民在没有任何幸免的情况下惨遭杀害,唯独有些工匠、女人与孩童被 spared。约24万人丧命,蒙古军队还将护城河的水引入城内,彻底摧毁了这座中亚的繁华城市。

展开全文

紧接着,巴里黑城、塔里寒城和古儿吉汪城的战斗也因为民众拒绝投降而遭到屠杀。蒙古军队不仅屠杀了所有敌方士兵,还将城中所有的牲畜、家禽等生物全部杀光。这三座城市大约有30万人丧命。

公元1221年,尼沙普尔城的战斗极为残酷。蒙古骑兵攻城后,将所有屠杀的尸体砍下头颅,堆成塔状,形成所谓的“京观”。不仅如此,所有的动物也被彻底屠杀。此次屠杀中,大约15万人丧命。

同年,成吉思汗的儿子拖雷攻下马鲁城,除了少数工匠和妇女儿童外,所有城内民众均被屠杀。而在奈撒城战斗中,蒙古骑兵也将俘虏集结后,用弓箭一一射杀。这两场战役总计约有10万人死于蒙古的屠刀。

在这次蒙古第一次西征的过程中,许多屠杀事件并未被史书所详细记载。现代一些学者估计,蒙古大军在这五年的西征过程中,可能造成了约900万至1000万人的死亡。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数字,蒙古草原骑兵的破坏力也让人不寒而栗,他们所到之处,几乎寸草不生。

蒙古帝国的第一次西征不仅仅是一场以屠杀为特点的征战,也深刻改变了中亚乃至更广阔地区的历史格局。各地的民众纷纷向西逃难,并将蒙古的恐怖行为传播到西方。在东欧、白人、西亚、波斯、阿拉伯等地区的史书中,蒙古人被称为“黄祸”或“上帝之鞭”,在当地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恐惧。

然而,根据《世界征服者史》中的记载,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到公元1260年,中亚地区的居民数量和繁荣程度已经逐渐恢复到了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前的水平。从另一个角度看,蒙古帝国的西征也可被视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全球大融合,尽管过程极为血腥,但其历史意义却深远持久。现代基因研究表明,今天的欧洲大约有数千万人的血脉与成吉思汗或黄金家族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或许正是成吉思汗征服世界梦想的一部分延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