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哪位蛇類專家能解答一下蛇為什麼怕竹竿?為什麼說竹竿是蛇的舅舅?

感謝邀請,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不是什麼專家,但我可以從科學的角度對您的問題進行解答。

我從小生活在大別山區,見過許多的蛇類,比如毒蛇類的舟山眼鏡蛇、銀環蛇、蝮蛇(土悶子)、竹葉青蛇等,還有無毒蛇類的水蛇、烏梢蛇、錦蛇等,因此對蛇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蛇是一種進化程度較低的變溫動物,在全世界分布較為普遍,儘管它是地球上最成功的食肉動物群之一,但它卻受到氣候、空氣濕度等因素的影響非常大,屬於穩定性十分脆弱的一種生物類群。蛇具有喜暖怕寒的特性,一般情況下環境溫度在20~30℃時較為活躍,當環境溫度低於13℃時就開始冬眠,而當溫度達到或超過35°時就會出現厭食、生病等情況,當溫度繼續升高則死亡率也劇增。

相信很多人對打草驚蛇這個詞語不陌生,意為蛇的警惕性非常高,稍微有一點點的風吹草動就會逃之夭夭,因此相比而言蛇是一種比較膽小的物種,一般情況下只要它所處的環境相對安全並沒有遭到生命威脅,它是不會主動攻擊人類的。儘管如此,在絕大部分人的眼裡蛇仍然是一種比十分陰險的動物,基本上是「談蛇色變」。

蛇是一種很神奇的動物,雖然它長有兩隻眼睛,但它卻是個「近視眼」,因此蛇在捕食獵物或者判斷危險物的時候,主要是憑藉位於眼睛和鼻子之間頰窩中的紅外線感受器和「吐信子」來進行「熱定位」和感知獵物的大小,並且蛇的紅外線感知能力非常的強,能夠精準捕獲幾十米外發出熱量的動物,其精確辨別度竟然能達到0.002℃。

人們常說「上天對你關閉一扇門,就會對你打開一個窗」,雖然蛇不僅視力差,聽覺也不咋地,組成蛇的聽覺器官比較特殊,僅有一根沒有耳孔、鼓室、鼓膜及耳咽管的耳柱骨組成,因此它不可能非常清楚地聽到各類聲音,但是它卻對來自地面的震動極為敏感,而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並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蛇恰好能夠將外界的各種振動通過內耳的桿狀鐙骨傳遞至大腦,以便判斷出外界的「風吹草動」以確保自身的安全。

說到蛇為什麼怕竹竿,其實並非像有的人說的那樣蛇怕竹竿打它,而且這也是個偽命題,不然的話切菜或者砍柴的聲音它是不是更怕呢?因為蛇不是人,它並沒有沒有直觀判斷危險的能力,因為蛇對外界的判斷都是圍繞溫度、震動以及氣味來感知的。

但非要將蛇為什麼怕竹竿說出個一二來,我想這應該與竹子自身的特點有關。我們都知道竹子在我國均有廣泛的分布,它是中空且彈性很好的一種材料,在敲擊竹竿的時候能產生很強的震動感,而這種震動能夠及時被蛇捕獲以便能夠做出逃跑或躲避的選擇。

關於「竹竿是蛇的舅舅」這種說法在民間確實流傳甚廣,但多已被形象化了,主要還是與竹子自身有關,一是竹子自身彈性好且長得筆直,是應用較為普遍的一種材料,比如以前的晾衣桿、撐衣桿以及釣魚竿等都是竹子做的,就連最早發明的「爆竹」也是利用燃燒竹子發出的「噼里啪啦」的聲音來驅趕猛獸的;二是竹條又細又軟,既能很好的起到驅蛇的作用,又不會對其造成致命的傷害,恰好反映的是古人的一種生態觀念。

最後重申一下我的觀點:蛇是人類的朋友,它在維護生態環境平衡以及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要好好保護這一類生物資源。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群蛇柱 的精彩文章: